Search


多少「恐懼」假借「愛」之名呢?

一個小男孩,奔跑在公路上,
  • Share this:


多少「恐懼」假借「愛」之名呢?

一個小男孩,奔跑在公路上,
邊跑邊大喊:「路人叔叔,我想要回家。」
發抖、眼淚鼻涕直流,
然後就因此上了即時新聞,
她姑姑也一夕之間成了過街老鼠。

依我看,
雖然一樣叫「姑姑」,
但這位姑姑,
有沒有小龍女風華絕代的姿色,我是不曉得。
但性格冷若冰霜、不近人情肯定是接近的,
不然誰會把一個孩子趕下車,
而後揚長而去呢?

實際上,
那動作不叫做「教育」,
而那感覺就叫做「遺棄」。

不過,我想更多人,
看到這一幕之所以如此憤怒跟撻伐,
不僅僅只是同情而已,
而是真的有很多人都遭遇過這種事情,
只不過,當時對象換成爸媽而已。

譬如我家三兄弟,
小時候就因為頑皮,通通被我娘抓過,
到警察局、台中監獄門口硬拉要進去,
嚇得我們半死,
當然,我娘每次講到這個用來整治我們的往事,
似乎就樂此不疲,
雖然事隔多年事過境遷了,
但其實這種走捷徑的教育方式,
還是會一直深深禁錮孩子的心靈。

孩子還小,先是「威脅」,
再來大一點無效就改用「恐嚇」,
而這一切,其實都是在創造「恐懼」,
父母用「恐懼」來操控孩子的人生。

而這麼做,其實就像吸毒一樣,
一開始你會發現孩子很好教,
但隨著年紀成長,
我們對孩子得不斷加重語氣跟籌碼,
他們在壓抑中成長,在害怕中茁壯,
慢慢的,在心田埋下的種子,
怕黑、怕失敗、怕失戀、怕考不好
種子紛紛開始發芽了,
孩子對於恐懼,開始自產自銷。

所以,
很多人即時到成家立業了,
依然會因為莫名的恐懼,
而害怕改善親密關係,畏懼去改變自我,
一顆心雖然看似完整,
但上頭滿是細微裂痕,外加貼貼補補的膠帶。

提心吊膽的,孩子能快樂嗎?

而若我們現在能有所醒悟,
我們能怎麼做呢?怎麼來幫助孩子呢?

做法其實很簡單,
當孩子犯錯或與我們意見相左時,

首先,要告訴自己先跳脫出父母的腳色。

其次,用旁人的角度,平和而柔軟的表達。

譬如:
「你臉上有傷,是不是不小心跌倒撞到的呢?」
絕對比「你又跟誰打架了?我告訴你,等你爸回來你死定了你。」好多了。

或是「我們要坐車,就要一起好好繫上安全帶,好嗎?」絕對比
「你不坐好繫好,我就把你丟路旁,你自己走回去。」要好太多了。

這過程,要盡量避免出現批判語氣,
孩子不懂,就再次堅定的敘述一次,
一次又一次,他們終究會懂,
會懂你的堅持不懈有你的道理,
會折服於你的好耐性。

信不信?
那個姑姑一定恐嚇很多次了,
而最後一次,孩子不信邪了,
於是她只好加碼演出,
更重口味的戲碼,
沒想到把自己搞到更騎虎難下了。

要記得…
「恐懼」永遠是「冷漠」與「仇恨」的催化劑,
別再把恐懼播灑在孩子身上,
那麼將來孩子,就不會急忙遠離你。

(文章同步於: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 
臉書粉絲團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oyloveworld/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關於歷史 我們身處在歷史洪流中 關於政治 我們無時無刻都被政治左右中
View all posts